剛過而立之年,發現自己越來越愛獨處了。不知道這個年紀還算不算年輕,但身邊有不少比我更年輕的朋友,也都具備了和我一樣的特征。
【資料圖】
近幾年,我常常會在晚飯后出門散步,有時和伴侶一起,有時則是一個人。倒不是刻意地健身,我不是跑起來,而是漫無目的地游走,在出門前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路線,隨遇而轉,反正最后能走回家就行了。有時戴上耳機聽書,有時會在走路時思考一些問題,有時則是完全放空,只剩下一個“走”字。
生活里充滿了“我要干點什么”的慣性,或許我們也時常需要一些“我什么都不干”的時刻來調節。
每當看見和我“同行”的大叔大爺時,我就在想,我這不也是遛彎嗎?“遛彎”這個詞,按照我以前的理解,就是老年人的一種運動方式,是一種退休生活,年輕人怎么可以遛彎呢,那不是浪費時間、無聊或寂寞嗎?但這兩年我漸漸覺得,這世上沒有那么多激情四射的事情等著你去一一拆解,提前愛上遛彎,或許也是少走三十年彎路。
當然,遛彎僅僅是一種外在表現形式,我真正想要的其實是獨處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獨處,社會越復雜、交際越頻密,我們越需要獨處。獨處不是孤獨,更不是孤立,而是和自我交流。如柏拉圖所說,“我和我的影子獨處,它說它有悄悄話想對我說,它說它很想念你。原來,我和我的影子都在想你?!?/p>
只不過,柏拉圖的獨處是“土味情話”,而獨處也可以無關其他,無關任何事情。偉大的詩人也是“擅長”獨處的,李白“舉杯邀明月,對飲成三人”,他頃刻間都湊出斗地主的陣容了。獨處,也可以很熱鬧。
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獨處方式。我有一個很好的朋友,是初中、高中同學,也是室友,他從深圳轉到上海工作三年了,我愣是沒有約成功過他一次,除了他剛來上海時的那場接風。他是典型的理工男,酷愛電子產品,應該是無人機、智能音響、手機投影等時髦玩意的第一批玩家?;蛟S,他也不是獨處,只不過是和他熱愛的電子產品“在一起”。
如今,關于人工智能的討論成為一門“顯學”,有人期待,有人擔憂,有人渴望人工智能的“陪伴”功能,有人也懼怕人工智能真的進化出了情感。殊不知,其實很多電子產品早已在像寵物一樣陪伴著人類。
發達的互聯網“自給自足”,也使得一些宅男宅女不用出門,也能正常地生活十天半月,需要什么吃食和日常用品,網上點就好了,自然就有人送來。住在我樓上的一位鄰居,是一位二十來歲的女生,我可以聽見樓上一天三頓、一年四季的外賣員敲門聲。
還有一個朋友,每天明明可以在五六點正常下班,卻常常等到八九點再回家,他給出的理由是避一避晚高峰的鋒芒。但這一段空出來的時間,事實上也是一種獨處,他不可能純粹地“等”,而是寫點東西、讀點書,或者刷刷劇、發發呆,一個人隨意地做著自己想做的事情。
年輕人普遍身陷快節奏的工作生活,一天被切割成了無數碎片,我們在這些碎片中常常會迷失自我,逐漸會有一種隨波逐流、自己不受自己掌控的感覺。因此,我們就對一片較長、較穩定的時空特別渴望,而這種渴望得以滿足的方式,就是獨處。
挪威探險家、科學家弗里喬夫·南森曾說,“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是發現自己,因此人們需要不時孤獨和沉思?!彼鴮懴隆洞┰奖北蟆贰兜剿蛊ゴ伪盃柛簫u的旅行》《穿越西伯利亞未來的土地》等科考類著作,在身體力行地發現世界中,得出了“發現自己是第一大事”這樣的結論。
你看,獨處的重要性還是經過實踐檢驗的。我們天天看世界,偶然研究下自己,挺有趣,也很有意義。
關鍵詞: